近期,哈薩克與俄羅斯邊境的貨運通道自9月中旬起陷入嚴重擁堵,有多達7500輛貨運卡車排起長龍,至十一假期後仍有超5000輛擁堵,給中亞至俄羅斯的陸路運輸帶來巨大衝擊。
擁堵現狀:規模與時間成本雙增 目前,在卡拉幹達、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一線口岸,滯留卡車超5000輛,不少司機回饋排隊已達4-6天。在哈薩克與俄羅斯邊境的薩馬拉地區,作為中俄西線物流關鍵通道,口岸周邊貨車車隊長達數公里。原本阿拉木圖-莫斯科的公路運輸7-9天即可完成,如今平均排隊與通關時間拉長5-7天,運輸鏈整體近乎拖慢一倍,部分口岸車流飽和,通關時間從正常幾小時延長至數天甚至無限期延誤。歐盟此次公佈的鋼鐵進口限制措施,可謂"刀刀見血",直指鋼鐵進口的核心環節。 擁堵原因:多重因素疊加 海關檢查強化 9月中旬以來,哈薩克與俄羅斯海關對過境貨物查驗力度大幅加強。哈薩克對經其境內中轉至俄羅斯的中國貨物實施嚴格查驗,針對可能涉及西方制裁或雙重用途的貨物,如電子產品、機床、無人機及其零部件、服裝、西方品牌商品等,抽查概率接近99%,清單上的貨物幾乎必檢,導致清關效率急劇下降。俄羅斯方面,俄聯邦海關總署10月初通報加強"雙用途貨物"查驗,查扣比例顯著上升,部分貨櫃被要求二次申報或原路退回,重點盯防高科技設備、機械零部件等敏感品類,背後既有安全考量,也有"出口管控"的政治因素。 政策與協議變動 俄羅斯、白俄羅斯、哈薩克三國海關聯盟協定續簽談判陷入僵局,俄羅斯加強對入境車輛的管制,包括額外安全審查和檔審核,進一步阻塞了西線通道。此外,俄羅斯專家呼籲從11月1日起提高160升以上進口汽車的回收費,這一政策預期也引發了卡車司機的提前反應,在9月15日相關邊境口岸就出現卡車長隊。 節日與運輸高峰影響 10月1日至8日假期期間,中國邊境檢查站(如霍爾果斯)臨時關閉,疊加哈俄邊境管制,擁堵情況進一步惡化。同時,在中國"黃金周"前夕,國外進口商試圖大量進口貨物,導致貨物出口高峰,大量貨物集中運輸加劇了邊境壓力。 關聯事件波及 9月12日,波蘭單方面關閉與白俄羅斯的全部邊境口岸(公路和鐵路),中斷中歐班列運力約30%,迫使部分貨物轉向哈俄路線,進一步加劇擁堵。儘管波蘭於9月25日重開邊境,但餘波仍影響中亞通道。 應對與影響 面對擁堵,許多承運商因擔心檢查,將貨物留在待檢區等待最佳時機,導致等待車輛佔據附近停車位甚至停在路邊。部分外貿商已轉向綏芬河、琿春等東部口岸出口,但目前為出口旺季,東線口岸運力緊張,運費可能上漲。 此次擁堵涉及中國對俄出口的電子產品和零部件、無人機及相關部件、紡織品和服裝、汽車零部件、機械設備等貨物,短期內擁堵狀況難以緩解,給跨境運輸和國際貿易帶來嚴峻挑戰。